第03:新时代 新思想 新理论 新实践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5月2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形势·态势·大势——2023中国经济首季观察

  安蓓 姜琳 申铖 李延霞 王雨萧 周圆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中国经济运行备受关注—— 

  开局首季,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中国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市场预期加快好转,增长动能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步伐稳健有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经济发展领航定向。 

  观察大国经济,既要认清当下运行之“形”,也要把握一年增长之“态”,更要重视长远发展之“势”。 

  针对各方关切的热点问题,记者多方调研采访,从中国经济的“形势”“态势”“大势”全面观察中国经济。

  看中国经济之“形”:经风历雨,开局首季经济恢复向好

  春天的中国,生机勃发,万象更新。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发展暖意扑面、向上向好,神州大地上,一个个奋斗的身影、忙碌的场景传递信心与活力。 

  观察一国经济之“形”,要从“数字账本”看运行变化,从市面“冷”“暖”看活力几何,从行业、企业发展看预期信心。 

  以“数”观“形”,向上势头不断积蓄、全面回暖来之不易—— 

  数据升降,是衡量经济运行的重要维度。

  今年以来,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推动下,中国经济从压力中转暖,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经济“向上”之形基本确立,有望持续巩固。 

  “三驾马车”动力正在增强。 

  消费“暖”。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其中3月份同比增长10.6%。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6%。 

  4月8日拍摄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展馆内部场景。新华社记者蒲晓旭摄 

  投资“稳”。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继续对经济增长提供稳定支撑。 

  外贸“韧”。在外需走弱压力下,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8.4%,比前两个月大幅回升7.5个百分点。 

  “宏观四角”平稳运行。 

  看经济增长——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4.5%,比去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实现平稳增长。 

  看物价——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保持温和上涨。 

  看就业——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上年四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 

  看国际收支——截至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839亿美元,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进入3月份,一些高频指标显示,经济回稳势头在增强。 

  国家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工程机械开工率从春节期间的不足2%,快速攀升至3月中旬的50%,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今年前3个月,中标项目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7.7%,其中,东部地区新增中标项目数量领跑全国,同比增速超过40%;3月生活服务业经营活力指数升至121.2,延续回升势头。 

  “投资‘稳定器’持续发力,消费活力企稳回升,经营主体信心加快修复,多项高频指标显示经济回暖向好。”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研究员杨道玲说。 

  新开局振奋人心,新进展来之不易。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经风历雨的中国经济,努力实现整体好转,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 

  以“市”观“形”,人流、物流、资金流加快恢复,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世界超市”浙江义乌又“热”起来了。3月以来,义乌物流、人流、交易额、外商入驻数量、新成立公司数量等数据全面回升。义乌国际商贸城日均客流量已达20万人次,恢复到2019年水平。 

  义乌之“热”,传递市场之“暖”。今年一季度,消费人气兴旺、交通物流提速、资金流转高效,经济循环加速畅通,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消费市场“热”起来。 

  夜游松花江、逛夜市、品小吃……天气转暖,黑龙江哈尔滨夜间消费人气火热。“今年以来,餐厅就没有闲下来。”位于中央大街的老俄侨私房菜馆主理人娜塔莎说。 

  在各地热门商圈,“吃饭要等位、打卡要排队”场景再现,旅游、电影市场加快复苏。3月全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9%,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随着就业逐步恢复,居民收入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逐步增强。 

  交通物流“跑”起来。 

  39天破100亿件、67天破200亿件、96天破300亿件……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至4月6日上午8时,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300亿件,比2019年提前99天。 

  国内航线加快恢复。根据民航局数据,一季度国内航线完成旅客运输量1.26亿人次,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88.6%。 

  交通物流是经济循环“大动脉”。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3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5.5%,连续2个月回升;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连续4个月回升,达58.1%。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物流统计处处长胡焓说,3月物流业务总量指数已回升至去年以来最好水平。供应链上下游活动趋于活跃,商品流通加快,行业活力增强。 

  资金活水“流”起来。 

  经济企稳回升,经营主体融资需求随之上升,资金“活水”加快流向实体经济。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53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3.6%,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 

  “在国内经济前景和预期改善,以及稳增长政策支持下,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暖,企业信用环境整体改善。”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说。 

  以行业、企业观“形”,回稳向上的中国经济,带动经营主体效益逐步好转,市场信心稳步回升—— 

  广大经营主体,既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也是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 

  几组数字,见证企业逐渐“回血”,行业逐步恢复“元气”。 

  ——税收大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企业销售收入增速逐步回升,一季度同比增长4.7%。住宿餐饮、文体娱乐、居民服务等接触类服务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2.8%、13.7%和9.4%,已超疫情前2019年水平。 

  ——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3,升幅达2020年四季度以来最高,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等8个分行业指数全面回升;截至4月18日,A股已有302家上市公司公布一季度业绩预告,其中222家业绩预喜,占比达73.5%。 

  稳定的发展预期,是经济整体好转的重要支撑。 

  今年以来,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3个月位于景气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3个月回升;中国人民银行问卷调查显示,一季度,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33.8%,比上季上升10.3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货币信贷、房地产回暖以及企业经营和居民就业的恢复看,经济恢复势头将进一步增强。 

  全球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下对中国经济的“信心票”。今年一季度,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1859.88亿元,远超去年全年的900.2亿元。 

  整体观察中国经济运行之“形”—— 

  消费快速复苏,为“开门稳”提供基础支撑;投资持续发力,大项目加速落地形成实物量;供给冲击明显缓解,原材料价格总体稳中有落;企业经营好转,行业暖意渐浓…… 

  “‘形’稳‘势’升,需求明显改善,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有力支撑显著增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说。 

  开局起步,至关重要。 

  广袤的田野上,耕耘火热开展——

  各地抢抓农时,推进春耕春管。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4月16日,全国已春播粮食1.4亿亩,进度同比快0.6个百分点。 

  辽阔的土地上,重大工程渐次推进—— 

  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云南滇中引水工程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设;“东数西算”工程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全部开工;雄安新区启动区核心地段塔吊林立,建设者在这片热土上不断刷新“中国质量”“中国速度”…… 

  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坚韧探索持续深入——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项部署工作启动,紧密结合基础学科关键问题,布局前沿科研体系;多部门出台意见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 

  “今天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预计2023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关键引擎。3月底,世界银行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值上调,大幅高于1月份预测值。 

  中国经济回升正如当前春暖花开、生机盎然。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一季度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在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主要经济体通胀居高难下的背景下,我们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实现了经济较快回升,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看中国经济之“态”:应对压力,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1月同比下降7%,2月快速增长8%,3月大幅增长15.5%——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速由负转正、逐月回升,展现韧性。 

  韧性背后,是一个个经营主体创新求变,是国家政策精准发力、有力支持。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风雨挑战中成长壮大。把握经济一年之“态”,不仅看当下数据升降,还要看如何应对挑战、爬坡过坎,向着既定目标不懈奋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扎实走好每一步路。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巩固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之“态”,关键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挖掘内需潜力、增强产业实力、激发市场活力、守牢风险底线,坚持以质取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抓突出矛盾,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比上季减少3.8个百分点;倾向“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2%,比上季增加0.5个百分点。 

  “一降一升”折射消费信心正在修复。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今年以来,服务类消费明显反弹,但汽车、家电、住房等消费占比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大宗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养老育幼、医疗健康等升级消费潜力巨大,但供给质量仍需提高。受需求不足和外部不确定性影响,工业产品价格仍在下降,企业效益恢复面临不少困难。民间投资亟待有效提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指出,挖掘内需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不仅是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也是中长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发布,精准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从顶层设计、5年施工图到年度工作任务,一系列政策精准促消费、稳投资。 

  “从供需双侧发力,使有能力支撑的消费和有回报的投资形成良性循环,稳定投资预期和消费预期。”郭丽岩说。 

  抓重点领域,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好实体经济大文章。 

  一季度,虽然中国汽车产销量同比小幅下滑,但整车出口同比增长70.6%,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10%,成为支撑出口的重要力量。 

  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打造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中国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最关键的“胜负手”。 

  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持续攻关;升级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聚焦做强优势产业,巩固提升全产业链优势;着眼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不断丰富和拓展新的应用场景…… 

  向着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迈进,既是短期应对挑战的抓手,也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我国聚焦数字中国建设持续加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发布,《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印发,组建国家数据局;5G、千兆光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一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2%;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

  (未完待续)

  (转自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要闻
   第03版:新时代 新思想 新理论 新实践
   第04版:特别报道
形势·态势·大势——2023中国经济首季观察
二〇二三中国经济开局十问——经济运行形势如何
就业优先 夯实民生之本
延庆报新时代 新思想 新理论 新实践03形势·态势·大势——2023中国经济首季观察 2023-05-26 2 2023年05月26日 星期五